我想說一下明星高中大學的「明星學校不要只想收菁英,而是要將每個學生教成菁英。」的理想,這崇高理想如果要實現是需要相關制度設計的配合才有機會,不能純靠理想或是訴諸個人的某種良心或是慈悲。
比方說如果某些人非常擅長賺錢,制度設計上不應該是阻止或是懲罰他們的會賺錢,因為擅長賺錢是社會稀缺寶貴的能力,制度設計上是要鼓勵他們盡量發揮會賺錢的能力,讓他們作最擅長的事情,賺錢能力能夠全力發揮,至於社會公平正義則是靠恰當的法律規範稅收制度達到某種程度的平均平衡。
華人儒家的教育思想並不是這樣的看法與作法,儒家的中庸教育是讓所有人去學習練習他所不擅長或是較無能的能力,限制他發展他的專長,結果是塑造出一大堆無能的庸才,這也是許多華人優秀青年要接受西方教育才能大放異彩的最根本原因。
我實際看到或是經驗過的提高互助行動的設計是某個寓言故事
天堂與地獄究竟長得像什麼樣子?地獄,在他們面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用餐時間到了,只見一群瘦骨如柴的餓鬼魚貫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嘗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實在是太悲慘了,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
「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餚,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餵對面的人吃菜。而對方也餵他吃。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這個寓言的設計就是超長的筷子,需要合理的滿足別人的需求得到績分績點來換取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應用在升學考試評比某種績分績點的設計,需要增加某種社會服務項目如老年社區服務、互助學習等的時間投入比例得到績分績點,其效力等同學科考試。
「明星學校不要只想收菁英,而是要將每個學生教成菁英。」十二年國教面臨明星學校反彈,教育部長蔣偉寧昨批評,明星學校若只想用學科成績篩選學生,「有點偷懶」。他希望十二年國教上路後,明星學校能將名校典範轉移到每一所高中,不能關起門來「只顧自己好」。
「免試」是十二年國教核心精神,政策一○三年上路時,平均七成五學生都要經此管道入學。但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卻堅持以學科考試進行特色招生,一直抗拒提高免試入學比例,日前甚至有建中生說:「沒經過考試篩選進來的學生,一定有某些素質,沒有像我們這些考試進來的學生所擁有的」,引起外界譁然。
蔣偉寧昨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一旦學生不必經由考試也能入學,一些高中自然會擔心招進來的學生素質降低。對明星學校而言,把所有程度好的學生放在一起教,當然會比把不同程度學生放在一起教容易,但如果他們只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卻不願「把天下人教成英才」,那就顯得「有點偷懶」。
蔣偉寧坦承,明星學校師生近來確實講了些「不理想的話」,反映出他們對十二年國教的恐慌。實際上,建中之所以為建中,是因為有好的學生、好的校風,但他們若一直選擇「比較容易的路」,那是關起門來只顧自己好。
蔣偉寧認為,「成就每一個小孩,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明星學校將來無論收到什麼條件的學生,都應讓這些學生變得更好。如果明星學校只會用考試篩選學生、用考試訓練學生,畢業後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會考試,那就沒有盡到責任。
蔣偉寧也提到,假如能把學科表現優秀的部分學生留在社區高中,對於程度中上的學生而言,必然會有提升作用;至於原本程度就比較好的學生,即使留在社區學校,依然還會是好的學生。
明星學校總是鼓勵學生以台大為第一志願,蔣偉寧認為這是明星學校「沒有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才會有錯誤認知。他以自己母校舉例,史丹佛大學每年發出兩千五百張入學許可,平均卻只有六成學生會來念,因為學生第一志願不像台灣只有一所台大。國內頂尖大學約有十所,學生沒必要通通去擠台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